Artwork

المحتوى المقدم من 剧谈社. يتم تحميل جميع محتويات البودكاست بما في ذلك الحلقات والرسومات وأوصاف البودكاست وتقديمها مباشرة بواسطة 剧谈社 أو شريك منصة البودكاست الخاص بهم. إذا كنت تعتقد أن شخصًا ما يستخدم عملك المحمي بحقوق الطبع والنشر دون إذنك، فيمكنك اتباع العملية الموضحة هنا https://ar.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تطبيق بودكاست
انتقل إلى وضع عدم الاتصال باستخدام تطبيق Player FM !

Vol.80 工夫茶的流亡与归来之路:华夏文明海外求生记

2:01:50
 
مشاركة
 

Manage episode 502224449 series 2918215
المحتوى المقدم من 剧谈社. يتم تحميل جميع محتويات البودكاست بما في ذلك الحلقات والرسومات وأوصاف البودكاست وتقديمها مباشرة بواسطة 剧谈社 أو شريك منصة البودكاست الخاص بهم. إذا كنت تعتقد أن شخصًا ما يستخدم عملك المحمي بحقوق الطبع والنشر دون إذنك، فيمكنك اتباع العملية الموضحة هنا https://ar.player.fm/legal.

“工夫茶”是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它真正内涵却鲜为人知。

有人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用“中国功夫”泡茶,把转杯、转碗的表演手法当作精髓,进而把它贬低成哗众取宠的小丑行为;有人认为,喝工夫茶才是真正懂茶,因为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唐宋,饱经高僧和文人的锤炼。当然也有人反驳说它实际上是近世草根阶层的日常消遣,那些悠久的传说只是商业包装的故事。

工夫茶的礼仪同样引发分歧:有人视其为礼仪之邦的底蕴,而年轻一代则反感其中的繁文缛节。在中国台湾,工夫茶被称作“老人茶”,暗示世代间的审美距离,和别墅唱K、江湖书法一样,是刻板印象中的老登行为。

如果继续追问:工夫茶喝岩茶还是单枞?用茶壶和还是盖碗喝?以闽南为正宗还是以潮汕为正宗?是文人的茶还是市井的茶?得到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而很多矛盾的解答也各有道理。

所以工夫茶并不仅仅是一杯茶,它是一张牵连历史、民俗、迁徙与生活方式的大网。它承载着山河破碎时,华夏文明海外求生的悲壮往事;又在异域生根后重新归来,启发我们重新寻找自我和本真。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剧谈社的老朋友栗强老师,和我们细细评说工夫茶的奥秘。
内容包括:
01:50 工夫茶和煎茶道:谁是油腻老登?谁是一阵清风?
05:04 工夫vs功夫:咬文嚼字的背后是传统和未来的分野
08:56 岩茶、单枞、六堡茶?工夫茶究竟喝的是什么茶
13:54 武夷正岩:全球工夫茶的最大公约数
18:30 善书者不择笔,那泡工夫茶必须用好茶吗?
22:11 盖碗的前世今生:基于民俗、文献、考古的三重认知
26:15 漳州与潮州:海洋与大陆茶文化的两种呈现
36:06 详解工夫茶的流程与“招式”
51:20 文明活化石:利玛窦的中国见闻和工夫茶礼
55:20 迁徙中的工夫茶:礼仪的内涵是族群认同
60:57 阴阳怪气: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
63:49 大慧宗杲、朱熹、隐元:工夫茶的三大精神教父
72:31 佛法、寿司、工夫茶、武士道:跨界文化的奇缘
78:03 华夏文明的火种:工夫茶由海上流亡所成就
87:06 隐元禅师和德川幕府:工夫茶如何化身煎茶道
97:16 潮汕对闽南工夫茶的胜利,是人间烟火对高阁文心的胜利
104:59 一代宗师:工夫茶和武术套用同一套神话逻辑
114:32 工夫茶与存在主义:从茶的技艺走向本真与觉醒
- 制作团队-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这是每个人面对这种独特茶文化时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结合早期农书的记载,以及潮汕、闽南等核心茶区的传统叫法来看(这两地方言中“工”与“功”的读音不同),正确的写法应当是 “工夫茶”。 “工夫”指的是花费时间与心力,从种植、加工、运输、储存到冲泡的每一个步骤都讲究细致与耐心。

但是,香港茶学的宗师泰斗杨智深先生曾专门在香港大学开设课程,强调如今应当以茶修身,希望大家通过这一席茶,刻意训练内在修养,养成一个功夫出来,因此坚持称之为 “功夫茶”。

由此可见,两种写法各有道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择一使用。

图为:杨智深

工夫茶喝什么茶

工夫茶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区的茶叶选择会因资源禀赋各有偏好:例如闽南推崇正山岩茶,潮州讲究凤凰山的单枞,香港以拼配为主,特别以铁观音中的“红心歪尾桃”为好;马来西亚甚至用六堡茶做工夫茶。

这些五花八门的选择背后也有共识。首先就工艺而言,工夫茶一般选用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青茶,无论是肉桂、水仙、大红袍,还是铁观音、单丛,包括台湾的冻顶乌龙,这些具有一定转化的青茶在香气、口感乃至气韵上层次丰富,更加能够在反复冲泡中展现变化。其次,就文化认同而言,各地所选的茶叶往往承载着特殊的历史和族群情结。

所有产区之中,受到普遍尊崇的是武夷山的正山岩茶。早在清代就有“茶必武夷”的说法。所谓正山是指武夷核心产区,其中“三坑两涧”尤为著名。岩茶,则指的是生长在岩缝与石壤之间的茶,被认为具有独特的韵味;早在清朝前期工夫茶定型的时期,武夷正山岩茶便已被确立为典范。

图为:武夷山正山岩茶

工夫茶具

工夫茶具用什么茶具? 历史上有“壶必大彬”、“壶必孟臣” 、“杯必若深”的说法,前者指明清时期宜兴制壶名家时大彬和惠孟臣的紫砂壶作品;后者是一种景德镇制造的青花白瓷小杯。而在今天,我们更多能见到的是潮州朱泥小壶,搭配本地烧制的蛋壳杯。这两种选择,折射出工夫茶的两种形态。

工夫茶最初形成于闽南的漳州地区。它以武夷山(闽北)的茶叶为核心,配合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瓷器,再结合本地的沙铫、扇子与水,汇聚天下之精华,形成一种兼收并蓄、开放性的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元末明初至明末清初的多次政治动荡,使大量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将华夏文明的生活方式与精华片段带入福建,并进一步流播海外。所以漳州工夫茶在流亡的迁徙中,呈现出一种海洋性文明的特质。

与之相对,以潮州为中心的工夫茶则强调一种地域自足。潮州茶人坚持使用本地的朱泥壶、鹅毛扇,冲泡自家凤凰山的单枞,搭配潮产的茶杯与茶盘,构成一种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朱泥壶的传说。所谓最好的工夫茶茶壶,并非出自宜兴本地,而是取宜兴之土,运往闽南,由当地工匠以独特技艺烧制而成。从考古证据看,宜兴确实没有发现朱泥地层。而在泰国被誉为“历史之父”的达叻叻·那·阿育他耶亲王的著作中,也有类似记载:在泰国被视作珍宝的工夫茶壶,只能在中国的闽南地区才能找到,而且唯有当地人才懂得如何制作和使用。如果这一传说得到证实,就说明早期漳州工夫茶所凝聚的文化融合之深,远远超出我们今日的想象。

图为:康熙《漳州府志》,这是最早正式记录“工夫茶”的文献;"泰国历史之父“达叻叻·那·阿育他耶亲王

盖碗和紫砂

今天很多人选择用盖碗作为泡茶器,包括有人认为,使用盖碗比用茶壶更显“专业”。但是熟悉茶文化发展脉络的朋友就会知道,历史上盖碗主要是饮茶器具,真正作为泡茶工具的大规模流行,其实是198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古人普遍是用茶壶来泡茶的。

然而,新的考古和文献材料,可能正在改变这一传统认识。琉球文献《大岛笔记》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有一艘中国商船航行至高知岛一带,与当地人交谈。对话的记录中明确提到,闽南地区已经有人用盖碗泡茶。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福建安溪。在安溪文庙(今安溪博物馆所在地)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两铺题材:一铺描绘工夫茶具,另一铺描绘文房四宝。而工夫茶具的壁画里,就画有一个硕大的盖碗。根据美术风格判断,这组壁画应属清初之作。博物馆的档案也显示,这些壁画很可能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主持修建文庙时所留下的。由此可以推断,清初的闽南地区,确已出现用盖碗冲泡工夫茶的习惯。

图为:安溪文庙壁画;琉球文献《大岛笔记》

径山传承

关于工夫茶的起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工夫茶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发源于中原地区;另一种则主张工夫茶是清朝前期在漳州本地形成。

嘉宾认为“本地形成说”在学术上更加可靠,但同时指出,南方工夫茶在器形和精神层面上,确实是在向古代中原文明致敬。而其中的关键节点,就是杭州的径山寺。

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禅宗的重要寺庙,也是茶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工夫茶从径山寺继承的,并不是茶壶、茶杯、茶叶这些具体器物,而是一整套理念,包括:

在仪轨层面,饮茶需要讲究礼仪、规矩,甚至有明确的制度。这些规范后来传到日本,发展为寺院茶法;在美学层面:茶具与环境承袭禅宗的简淡审美。在实践层面,在中国古代观念里,做茶与做饭本质相同,所谓“君子远庖厨”,主人一般不会亲自操持,唯独在讲究寺院民主的僧侣群体,会亲自操作。后来工夫茶和日本茶道都强调主人亲自泡茶的工夫,也是受到径山寺精神的影响。

在精神与哲学的传承上,工夫茶有三位“精神教父”都和径山寺有很深的渊源:

首先是大慧宗杲。他是南宋重要的禅师,提出了著名的“看话头”修行法。所谓“话头”,就是将心神专注于一个微小的问题,不断追问,直到心中不起任何杂念。这种修心方式,与日本茶道的心智训练极为相似。工夫茶中“修炼心境”的部分,与此密切相关。

大慧宗杲的弟子开善道谦,将禅宗文明带入武夷山,并收朱熹为弟子。朱熹祖籍福建,长期活跃于武夷山一带,后来成为理学的宗师,对福建、闽南与潮汕地区影响极为深远。今日人们常感闽南、潮汕文化保守,其根源正与朱熹的思想传统相关。为了彰显正统与保守精神,后世工夫茶具上经常出现《朱子家训》等内容。这条脉络,正是从径山寺到朱熹再到工夫茶的思想传承。

第三位隐元禅师,他生活在明末清初,师承亦出自径山寺。17世纪,隐元东渡日本,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祖师,历经七次皇室加封,地位崇高。他在日本的黄檗山万福寺,四代之后又诞生了煎茶道之祖——卖茶翁。卖茶翁的茶风在江户晚期深受进步知识分子喜爱,由此诞生了对抗陈旧抹茶道的煎茶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倒幕运动。这种“一边饮茶、一边与文人交往”的文化习惯,正是源自隐元所继承的黄檗宗传统。有人甚至认为,煎茶道就是工夫茶在海外发展的成果,而其根源,依然要追溯到径山寺。

图为:开善道谦、隐元禅师、卖茶翁、工夫茶具和煎茶道具组合

郑成功的海上王国和工夫茶的起源

郑成功虽然出生在日本平户岛附近的海滩,但作为钱谦益的弟子,他被中日两国同时视为明朝华夏正统的代表。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是收复台湾,但他的实际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在当时的南方海域,海盗势力林立。郑成功将这些零散的海盗力量悉数收编,整合为一支庞大的海上力量。自此,他实际控制的海上王国范围极其辽阔,商船在这个势力范围内畅行无阻。正是依靠这片安全的海域,中国才连接东印度洋和太平洋与世界接轨,也为大航海时代带来了一个特殊的“东亚机遇”。

与此同时,他还在福建沿海持续与清廷抗争。清朝被迫推行迁界政策,将沿海人口强制内迁百里。然而这一片区域并非荒地,而是聚集了原住民、明朝的拥护者,以及大量以海为生的人群。政权的界限使得这些人在生活方式上和内陆人泾渭分明。他们依托强大的贸易系统,把闽北武夷山的茶叶,景德镇的瓷杯、宜兴的紫砂壶,寺庙的禅宗美学、朱熹式的华夏正统思想,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这种独特性到了清代中期,逐渐被普遍认可,并被冠以“工夫茶”的名称 —— 这就是工夫茶的起源。

图为:日本郑成功庙;清代传播到日本的漳州工夫茶炉和茶銚,这是闽南工夫茶影响日本煎茶道的直接依据;漳浦博物馆出土的茶具

工夫茶大师和寿司之神

很多人注意到,中国工夫茶与日本寿司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把一种看似简单的技艺,提升为极致的美学甚至是伦理追求。和工夫茶一样,寿司对刀的温度、米饭和醋的比例,都要精确到细致入微。吃寿司也不是随意的享乐,而是要遵循严格的礼仪约束——不能喧哗,不能自己把握节奏。甚至有人说,两者都是一种“对手的信仰”,而工夫茶大师捏茶末和寿司之神捏寿司,都有相似的意味。这些相似并非偶然,因为两者在历史上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明时期,中国文化大量传入日本,留学僧侣是最重要的中介。他们在中国学习佛法、礼仪、美学,回到日本后被视为“无所不能”,人们争相向僧侣请教,寺庙就成了文化、技术、美学的集散地。

日本的武士阶层就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的南宋时期崛起。当时最有名的武士家族是平清盛的平家。几乎控制了从博多、对马等日本港口,到明州、泉州等中国港口的航线。他们和寺庙合作,利用留学僧的海外关系、和自己掌握的造船技术,经营对宋贸易,这是武士阶层的第一桶金。在这套网络中,武士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味深受中国寺庙影响。

到了明代,武士阶层全面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继续借助寺院的力量自我神圣化,更加系统地向僧侣学习各种知识。但问题是,和尚并不真的什么都懂。他们能传授的只是形而上的“道”。于是茶道、花道、合气道、武士道就这样应运而生。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日本人奉为武术最高秘诀的《不动智神妙录》,就是出自一个根本不懂武功的和尚泽庵宗彭。这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混淆。

这些源自中国的“道”,尤其是“武士道“,在日本被推演到极致。直到军国主义的时代,走向了偏激的道路,几乎招致日本灭亡。战后,日本完全废除了武士阶级,但是武士道精神没有消失,转化成我们今天说的工匠精神等追求极致的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就包括做杀活鱼、做寿司。

因此,人们对“寿司之神”往往怀有熟悉、尊敬和不适的奇特观感,正是因为寿司背后的精神源头,与工夫茶一样,都出自中国寺院文化。不同的是,一者偏激,一者温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

图为:平清盛、泽庵宗彭、寿司之神

工夫茶和中国功夫

工夫茶是文化逃亡的产物。它在华夏文明海外求生的过程中诞生,被有意识地嵌入了华夏文明的符号。因此,它与我们熟悉的中国功夫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两者都有一些崇高的“精神祖师”作为标的物。工夫茶在精神上有径山寺的传承,更远则可以追溯到中原文化的传统,乃至陆羽的茶经体系。中国武术也是如此,各个流派常常标榜自己出自岳飞、张三丰等名门正宗。这种对“崇高源头”的指认,暗示了一种精神追求。

第二,两者都在民族危机中被系统整理与重组。明代的唐荆川、戚继光在抗倭的战事中,把零散的民间武艺改造成军队训练,创造出传世的刀法和枪法。传说中的莆田南少林寺,则是在反清抗争中,民间武人聚合成秘密结社,发展出洪门、天地会等组织。到了20世纪,民国政府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成立国术馆、中华武术会,促使南北武术融合。工夫茶的情况类似:它也是在明清鼎革的流亡环境里被重新塑造,成为一种凝聚身份的文化形式。

第三,两者都在海外被神化。在内地信息闭塞的年代,工夫茶和中国功夫却在海外声名大噪。工夫茶在华人移民社区被奉为身份的象征,中国功夫则通过武侠小说、李小龙的电影走向世界。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正是从这种带有超现实色彩的形象开始的。

第四,两者都经历了“出口转内销”。改革开放以后,国人重新认识的工夫茶与中国功夫,往往是已经在海外被神话过的版本。然后再在本土继续演绎和发展。这一过程,既反映了文化的传播路径,也体现了文化认同的重塑。

图为:陈香白、《一代宗师》






  continue reading

89 حلقات

Artwork
iconمشاركة
 
Manage episode 502224449 series 2918215
المحتوى المقدم من 剧谈社. يتم تحميل جميع محتويات البودكاست بما في ذلك الحلقات والرسومات وأوصاف البودكاست وتقديمها مباشرة بواسطة 剧谈社 أو شريك منصة البودكاست الخاص بهم. إذا كنت تعتقد أن شخصًا ما يستخدم عملك المحمي بحقوق الطبع والنشر دون إذنك، فيمكنك اتباع العملية الموضحة هنا https://ar.player.fm/legal.

“工夫茶”是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它真正内涵却鲜为人知。

有人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用“中国功夫”泡茶,把转杯、转碗的表演手法当作精髓,进而把它贬低成哗众取宠的小丑行为;有人认为,喝工夫茶才是真正懂茶,因为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唐宋,饱经高僧和文人的锤炼。当然也有人反驳说它实际上是近世草根阶层的日常消遣,那些悠久的传说只是商业包装的故事。

工夫茶的礼仪同样引发分歧:有人视其为礼仪之邦的底蕴,而年轻一代则反感其中的繁文缛节。在中国台湾,工夫茶被称作“老人茶”,暗示世代间的审美距离,和别墅唱K、江湖书法一样,是刻板印象中的老登行为。

如果继续追问:工夫茶喝岩茶还是单枞?用茶壶和还是盖碗喝?以闽南为正宗还是以潮汕为正宗?是文人的茶还是市井的茶?得到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而很多矛盾的解答也各有道理。

所以工夫茶并不仅仅是一杯茶,它是一张牵连历史、民俗、迁徙与生活方式的大网。它承载着山河破碎时,华夏文明海外求生的悲壮往事;又在异域生根后重新归来,启发我们重新寻找自我和本真。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剧谈社的老朋友栗强老师,和我们细细评说工夫茶的奥秘。
内容包括:
01:50 工夫茶和煎茶道:谁是油腻老登?谁是一阵清风?
05:04 工夫vs功夫:咬文嚼字的背后是传统和未来的分野
08:56 岩茶、单枞、六堡茶?工夫茶究竟喝的是什么茶
13:54 武夷正岩:全球工夫茶的最大公约数
18:30 善书者不择笔,那泡工夫茶必须用好茶吗?
22:11 盖碗的前世今生:基于民俗、文献、考古的三重认知
26:15 漳州与潮州:海洋与大陆茶文化的两种呈现
36:06 详解工夫茶的流程与“招式”
51:20 文明活化石:利玛窦的中国见闻和工夫茶礼
55:20 迁徙中的工夫茶:礼仪的内涵是族群认同
60:57 阴阳怪气: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
63:49 大慧宗杲、朱熹、隐元:工夫茶的三大精神教父
72:31 佛法、寿司、工夫茶、武士道:跨界文化的奇缘
78:03 华夏文明的火种:工夫茶由海上流亡所成就
87:06 隐元禅师和德川幕府:工夫茶如何化身煎茶道
97:16 潮汕对闽南工夫茶的胜利,是人间烟火对高阁文心的胜利
104:59 一代宗师:工夫茶和武术套用同一套神话逻辑
114:32 工夫茶与存在主义:从茶的技艺走向本真与觉醒
- 制作团队-
美术设计 子鹤
后期制作 孙称


“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这是每个人面对这种独特茶文化时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结合早期农书的记载,以及潮汕、闽南等核心茶区的传统叫法来看(这两地方言中“工”与“功”的读音不同),正确的写法应当是 “工夫茶”。 “工夫”指的是花费时间与心力,从种植、加工、运输、储存到冲泡的每一个步骤都讲究细致与耐心。

但是,香港茶学的宗师泰斗杨智深先生曾专门在香港大学开设课程,强调如今应当以茶修身,希望大家通过这一席茶,刻意训练内在修养,养成一个功夫出来,因此坚持称之为 “功夫茶”。

由此可见,两种写法各有道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择一使用。

图为:杨智深

工夫茶喝什么茶

工夫茶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区的茶叶选择会因资源禀赋各有偏好:例如闽南推崇正山岩茶,潮州讲究凤凰山的单枞,香港以拼配为主,特别以铁观音中的“红心歪尾桃”为好;马来西亚甚至用六堡茶做工夫茶。

这些五花八门的选择背后也有共识。首先就工艺而言,工夫茶一般选用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青茶,无论是肉桂、水仙、大红袍,还是铁观音、单丛,包括台湾的冻顶乌龙,这些具有一定转化的青茶在香气、口感乃至气韵上层次丰富,更加能够在反复冲泡中展现变化。其次,就文化认同而言,各地所选的茶叶往往承载着特殊的历史和族群情结。

所有产区之中,受到普遍尊崇的是武夷山的正山岩茶。早在清代就有“茶必武夷”的说法。所谓正山是指武夷核心产区,其中“三坑两涧”尤为著名。岩茶,则指的是生长在岩缝与石壤之间的茶,被认为具有独特的韵味;早在清朝前期工夫茶定型的时期,武夷正山岩茶便已被确立为典范。

图为:武夷山正山岩茶

工夫茶具

工夫茶具用什么茶具? 历史上有“壶必大彬”、“壶必孟臣” 、“杯必若深”的说法,前者指明清时期宜兴制壶名家时大彬和惠孟臣的紫砂壶作品;后者是一种景德镇制造的青花白瓷小杯。而在今天,我们更多能见到的是潮州朱泥小壶,搭配本地烧制的蛋壳杯。这两种选择,折射出工夫茶的两种形态。

工夫茶最初形成于闽南的漳州地区。它以武夷山(闽北)的茶叶为核心,配合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瓷器,再结合本地的沙铫、扇子与水,汇聚天下之精华,形成一种兼收并蓄、开放性的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元末明初至明末清初的多次政治动荡,使大量中原汉人不断南迁,将华夏文明的生活方式与精华片段带入福建,并进一步流播海外。所以漳州工夫茶在流亡的迁徙中,呈现出一种海洋性文明的特质。

与之相对,以潮州为中心的工夫茶则强调一种地域自足。潮州茶人坚持使用本地的朱泥壶、鹅毛扇,冲泡自家凤凰山的单枞,搭配潮产的茶杯与茶盘,构成一种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朱泥壶的传说。所谓最好的工夫茶茶壶,并非出自宜兴本地,而是取宜兴之土,运往闽南,由当地工匠以独特技艺烧制而成。从考古证据看,宜兴确实没有发现朱泥地层。而在泰国被誉为“历史之父”的达叻叻·那·阿育他耶亲王的著作中,也有类似记载:在泰国被视作珍宝的工夫茶壶,只能在中国的闽南地区才能找到,而且唯有当地人才懂得如何制作和使用。如果这一传说得到证实,就说明早期漳州工夫茶所凝聚的文化融合之深,远远超出我们今日的想象。

图为:康熙《漳州府志》,这是最早正式记录“工夫茶”的文献;"泰国历史之父“达叻叻·那·阿育他耶亲王

盖碗和紫砂

今天很多人选择用盖碗作为泡茶器,包括有人认为,使用盖碗比用茶壶更显“专业”。但是熟悉茶文化发展脉络的朋友就会知道,历史上盖碗主要是饮茶器具,真正作为泡茶工具的大规模流行,其实是198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古人普遍是用茶壶来泡茶的。

然而,新的考古和文献材料,可能正在改变这一传统认识。琉球文献《大岛笔记》记载,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有一艘中国商船航行至高知岛一带,与当地人交谈。对话的记录中明确提到,闽南地区已经有人用盖碗泡茶。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福建安溪。在安溪文庙(今安溪博物馆所在地)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两铺题材:一铺描绘工夫茶具,另一铺描绘文房四宝。而工夫茶具的壁画里,就画有一个硕大的盖碗。根据美术风格判断,这组壁画应属清初之作。博物馆的档案也显示,这些壁画很可能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主持修建文庙时所留下的。由此可以推断,清初的闽南地区,确已出现用盖碗冲泡工夫茶的习惯。

图为:安溪文庙壁画;琉球文献《大岛笔记》

径山传承

关于工夫茶的起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工夫茶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发源于中原地区;另一种则主张工夫茶是清朝前期在漳州本地形成。

嘉宾认为“本地形成说”在学术上更加可靠,但同时指出,南方工夫茶在器形和精神层面上,确实是在向古代中原文明致敬。而其中的关键节点,就是杭州的径山寺。

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禅宗的重要寺庙,也是茶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工夫茶从径山寺继承的,并不是茶壶、茶杯、茶叶这些具体器物,而是一整套理念,包括:

在仪轨层面,饮茶需要讲究礼仪、规矩,甚至有明确的制度。这些规范后来传到日本,发展为寺院茶法;在美学层面:茶具与环境承袭禅宗的简淡审美。在实践层面,在中国古代观念里,做茶与做饭本质相同,所谓“君子远庖厨”,主人一般不会亲自操持,唯独在讲究寺院民主的僧侣群体,会亲自操作。后来工夫茶和日本茶道都强调主人亲自泡茶的工夫,也是受到径山寺精神的影响。

在精神与哲学的传承上,工夫茶有三位“精神教父”都和径山寺有很深的渊源:

首先是大慧宗杲。他是南宋重要的禅师,提出了著名的“看话头”修行法。所谓“话头”,就是将心神专注于一个微小的问题,不断追问,直到心中不起任何杂念。这种修心方式,与日本茶道的心智训练极为相似。工夫茶中“修炼心境”的部分,与此密切相关。

大慧宗杲的弟子开善道谦,将禅宗文明带入武夷山,并收朱熹为弟子。朱熹祖籍福建,长期活跃于武夷山一带,后来成为理学的宗师,对福建、闽南与潮汕地区影响极为深远。今日人们常感闽南、潮汕文化保守,其根源正与朱熹的思想传统相关。为了彰显正统与保守精神,后世工夫茶具上经常出现《朱子家训》等内容。这条脉络,正是从径山寺到朱熹再到工夫茶的思想传承。

第三位隐元禅师,他生活在明末清初,师承亦出自径山寺。17世纪,隐元东渡日本,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祖师,历经七次皇室加封,地位崇高。他在日本的黄檗山万福寺,四代之后又诞生了煎茶道之祖——卖茶翁。卖茶翁的茶风在江户晚期深受进步知识分子喜爱,由此诞生了对抗陈旧抹茶道的煎茶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倒幕运动。这种“一边饮茶、一边与文人交往”的文化习惯,正是源自隐元所继承的黄檗宗传统。有人甚至认为,煎茶道就是工夫茶在海外发展的成果,而其根源,依然要追溯到径山寺。

图为:开善道谦、隐元禅师、卖茶翁、工夫茶具和煎茶道具组合

郑成功的海上王国和工夫茶的起源

郑成功虽然出生在日本平户岛附近的海滩,但作为钱谦益的弟子,他被中日两国同时视为明朝华夏正统的代表。他最广为人知的事迹是收复台湾,但他的实际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在当时的南方海域,海盗势力林立。郑成功将这些零散的海盗力量悉数收编,整合为一支庞大的海上力量。自此,他实际控制的海上王国范围极其辽阔,商船在这个势力范围内畅行无阻。正是依靠这片安全的海域,中国才连接东印度洋和太平洋与世界接轨,也为大航海时代带来了一个特殊的“东亚机遇”。

与此同时,他还在福建沿海持续与清廷抗争。清朝被迫推行迁界政策,将沿海人口强制内迁百里。然而这一片区域并非荒地,而是聚集了原住民、明朝的拥护者,以及大量以海为生的人群。政权的界限使得这些人在生活方式上和内陆人泾渭分明。他们依托强大的贸易系统,把闽北武夷山的茶叶,景德镇的瓷杯、宜兴的紫砂壶,寺庙的禅宗美学、朱熹式的华夏正统思想,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这种独特性到了清代中期,逐渐被普遍认可,并被冠以“工夫茶”的名称 —— 这就是工夫茶的起源。

图为:日本郑成功庙;清代传播到日本的漳州工夫茶炉和茶銚,这是闽南工夫茶影响日本煎茶道的直接依据;漳浦博物馆出土的茶具

工夫茶大师和寿司之神

很多人注意到,中国工夫茶与日本寿司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把一种看似简单的技艺,提升为极致的美学甚至是伦理追求。和工夫茶一样,寿司对刀的温度、米饭和醋的比例,都要精确到细致入微。吃寿司也不是随意的享乐,而是要遵循严格的礼仪约束——不能喧哗,不能自己把握节奏。甚至有人说,两者都是一种“对手的信仰”,而工夫茶大师捏茶末和寿司之神捏寿司,都有相似的意味。这些相似并非偶然,因为两者在历史上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明时期,中国文化大量传入日本,留学僧侣是最重要的中介。他们在中国学习佛法、礼仪、美学,回到日本后被视为“无所不能”,人们争相向僧侣请教,寺庙就成了文化、技术、美学的集散地。

日本的武士阶层就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的南宋时期崛起。当时最有名的武士家族是平清盛的平家。几乎控制了从博多、对马等日本港口,到明州、泉州等中国港口的航线。他们和寺庙合作,利用留学僧的海外关系、和自己掌握的造船技术,经营对宋贸易,这是武士阶层的第一桶金。在这套网络中,武士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味深受中国寺庙影响。

到了明代,武士阶层全面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继续借助寺院的力量自我神圣化,更加系统地向僧侣学习各种知识。但问题是,和尚并不真的什么都懂。他们能传授的只是形而上的“道”。于是茶道、花道、合气道、武士道就这样应运而生。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日本人奉为武术最高秘诀的《不动智神妙录》,就是出自一个根本不懂武功的和尚泽庵宗彭。这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混淆。

这些源自中国的“道”,尤其是“武士道“,在日本被推演到极致。直到军国主义的时代,走向了偏激的道路,几乎招致日本灭亡。战后,日本完全废除了武士阶级,但是武士道精神没有消失,转化成我们今天说的工匠精神等追求极致的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其中就包括做杀活鱼、做寿司。

因此,人们对“寿司之神”往往怀有熟悉、尊敬和不适的奇特观感,正是因为寿司背后的精神源头,与工夫茶一样,都出自中国寺院文化。不同的是,一者偏激,一者温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

图为:平清盛、泽庵宗彭、寿司之神

工夫茶和中国功夫

工夫茶是文化逃亡的产物。它在华夏文明海外求生的过程中诞生,被有意识地嵌入了华夏文明的符号。因此,它与我们熟悉的中国功夫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两者都有一些崇高的“精神祖师”作为标的物。工夫茶在精神上有径山寺的传承,更远则可以追溯到中原文化的传统,乃至陆羽的茶经体系。中国武术也是如此,各个流派常常标榜自己出自岳飞、张三丰等名门正宗。这种对“崇高源头”的指认,暗示了一种精神追求。

第二,两者都在民族危机中被系统整理与重组。明代的唐荆川、戚继光在抗倭的战事中,把零散的民间武艺改造成军队训练,创造出传世的刀法和枪法。传说中的莆田南少林寺,则是在反清抗争中,民间武人聚合成秘密结社,发展出洪门、天地会等组织。到了20世纪,民国政府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成立国术馆、中华武术会,促使南北武术融合。工夫茶的情况类似:它也是在明清鼎革的流亡环境里被重新塑造,成为一种凝聚身份的文化形式。

第三,两者都在海外被神化。在内地信息闭塞的年代,工夫茶和中国功夫却在海外声名大噪。工夫茶在华人移民社区被奉为身份的象征,中国功夫则通过武侠小说、李小龙的电影走向世界。很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正是从这种带有超现实色彩的形象开始的。

第四,两者都经历了“出口转内销”。改革开放以后,国人重新认识的工夫茶与中国功夫,往往是已经在海外被神话过的版本。然后再在本土继续演绎和发展。这一过程,既反映了文化的传播路径,也体现了文化认同的重塑。

图为:陈香白、《一代宗师》






  continue reading

89 حلقات

كل الحلقات

×
 
Loading …

مرحبًا بك في مشغل أف ام!

يقوم برنامج مشغل أف أم بمسح الويب للحصول على بودكاست عالية الجودة لتستمتع بها الآن. إنه أفضل تطبيق بودكاست ويعمل على أجهزة اندرويد والأيفون والويب. قم بالتسجيل لمزامنة الاشتراكات عبر الأجهزة.

 

دليل مرجعي سريع

حقوق الطبع والنشر 2025 | سياسة الخصوصية | شروط الخدمة | | حقوق النشر
استمع إلى هذا العرض أثناء الاستكشاف
تشغي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