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s Lens عمومي
[search 0]
أكثر
تنزيل التطبيق!
show episodes
 
Loading …
show series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泡芙阿姨」跟你一起幹譙選舉。九合一選舉倒數不到30天,不少候選人紛紛發表各自的「單曲」,不知道你聽過幾首?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的《台北的未來在手中》就邀請自己的競選團隊,一人一句來完成一首饒舌歌曲。而柯文哲則是找來知名音樂製作公司,並且自己上陣,推出《Do things Right》的嘻哈曲風,不到5天就超過100萬觀看人次。但是對比過去跟現在,曲風的差異轉變很大。早期的候選人多以老歌為主,並以閩南語演唱,走溫情路線。像1994年陳水扁參選台北市長所推出的《台北新故鄉》,2004年連戰宋楚瑜參選總統時推出的《台灣有你真好》,還有2005年謝長廷參選高雄市長推出的《快樂的出帆》,其中還加入謝長廷吹陶笛的旋律。今年的競選歌曲,我們已經聽不到像以往那…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簡單說,「議員配合款」就是縣市政府每年會撥一筆預算,讓議員們可「建議」政府撥款,而身為民意代表的議員雖沒有決定權,但同時身兼建議預算、審查預算的角色,使得地方政府通常來者不拒,因此又被稱為「議員建議款」。「這一筆錢的目的,其實就是『摸頭』、『封口』的費用,也可以說是『雨露均霑』,地方政府希望議員手下留情,不要刪預算和法規修正,不如就給一些好處給議員,以達到『府會和諧』。」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這樣說道。桃園在地監督聯盟也指出,「桃園市1年預算有近1000億,但議員配合款『只要』編列6億(60個議員,1人1000萬),用6億來「收服」議員不是很棒?」那你知道議員都把配合款花去哪兒了嗎?延伸閱讀:http://bit.ly/2…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你知道台灣有幾個政黨嗎?根據內政部政黨及全國性政治團體資訊網紀錄,在台灣曾經登記過的政黨有339個,已有43個解散了,目前還在持續運作的有202個。但除了藍綠兩大黨跟一些比較活躍的第三勢力政黨之外,你還認識幾個呢?其實成立政黨不難,只要符合《政黨法》的規章即可,但要有影響力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因為你必須讓選民認同你的政黨理念,才會有選票。假如我們成立一個「貓黨」,你覺得我們該做什麼事?身為貓黨的議員又該提什麼政見來「為貓服務」呢?延伸閱讀:http://bit.ly/2F1eBJhبقلم The News Lens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隨著九合一選舉的日期逼近,街頭上的「人物看板」如雨後春筍般令人眼花撩亂,各路候選人都希望能在各個路口佔有一席之地,其中不乏國民兩黨的年輕人,像是新北的戴瑋姍跟李婉鈺,台北的耿葳跟徐巧芯,還有從選美小姐轉換跑道在桃園參選的朱珍瑤,更別忘了2年前的「淡水蔡依林」呂孫綾的弟弟呂孫福也打出了「淡水羅志祥」稱號。「高顏值」的候選人可不只是兩大黨有,第三勢力也不遑多讓,像是有「同志天菜」之稱的唐聖捷、高雄鳳山的「清新正妹」黃捷,還有「太陽花吳尊」的吳崢,還有因為泳裝宣傳照,引發現任議員失言風波的吳佩芸,以及在情人節穿女僕裝給路人免費抱抱的林穎孟。究竟靠「顏質」在選舉裡有多吃香?為什麼有人看臉就可以投票?「長的正」真的超越藍綠嗎?延…
  continue reading
 
用4分鐘的時間,讓關鍵評論網的編輯「派大星」與「章魚哥」跟你一起幹譙選舉。台灣政治人物開會除了打架外,質詢方式也很有戲,曾經有議員質詢到一半突然唱起黃梅調,驚艷在場所有官員,還有穿神力女超人質詢爭取婚姻平權,也有議員穿學生服扮演月光仙子,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但至少他們有出席議會(誤)。近期,台南新芽協會發表的〈台南市議會第二屆議員觀測報告〉,發現有不少議員出席議會次數「多達0次」,完全沒有盡到議員該做的工作。但不好好質詢真的都是議員的錯嗎?其實,議員在質詢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就像寫碩士論文一樣。但六都的議員助理經費一個月只有補助24萬,非直轄市更只有8萬,但依然有議員濫用、盜領經費......延伸閱讀:http://bit.ly/2OmYcOO…
  continue reading
 
'There is this question of identity, which is really at the heart of a lot of what has happened.' - Ben BlandIn this episode of The News Lens Radio, we talk to journalist and author Ben Blan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Hong Kong ident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oth Hong Kong and China.Ben Bland is South China correspondent with the Financia…
  continue reading
 
White Fungus started life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 It was initially a one-off publication put together by brothers Mark and Ron Hanson in 2004.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magazine was made in protest of an inner city motorway being built through what was then an area home to a vibrant arts community. As the story goes, Mark and Ron produced the ma…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

دليل مرجعي سريع

استمع إلى هذا العرض أثناء الاستكشاف
تشغيل